每次去朋友家總是會遇到下面這些場景:「不要亂扒飯,乖,好好吃飯」孩子放下沾滿飯粒的勺子大哭「寶寶,你有沒有看到媽媽的高跟鞋,是不是你又偷偷拿出來玩。」孩子站的板直,絞著小手,一言不發又開始掉起了眼淚「這個算數題你都做錯幾次了,可以認真一點嘛?」孩子又開始一言不發,然後啪嗒啪嗒的掉眼淚。說實話,遇到這樣的情況,大多數父母都覺得有力使不出,先是懷疑是不是自己太凶或者是聲音太大,緊接著就是放緩語氣去詢問孩子到底怎麼了。這時候孩子還是一直哭,什麼也不說。讓父母有種想幫他卻使不上勁的感覺,等他平靜下來,又是什麼都不說。跟孩子開玩笑說他是愛哭鬼,他也不會生氣,可是每次就會莫名奇妙的開始哭,停都停不下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這些個孩子格外的愛哭?這個年齡應該是孩子們牙牙學語最活潑的一個時期,可為什麼有些孩子卻容易遇到一些小事就哇哇大哭呢?大概上可以把孩子的這種行為映射出的心態,比喻為「縮殼心態」,把這種愛哭的小孩類比成雞蛋。很明顯,孩子們都十分的脆弱,小小的批評和不如意便會讓他們喘不過氣來。就有點類似於鴕鳥心態,但是與鴕鳥心態不同的是,當遇到危險和無法處理的事情,他們往往用哭來解決,不過這兩種心態大同小異,本質上都是在逃避問題。而這種心態到長大還無法改變的話,那就會對孩子們的生活造成嚴重了,有些孩子被父母溺愛著,不用去改變,漸漸的他就成為了巨嬰,什麼也不會自己解決。
為什麼會出現縮殼心態?首先這種心態在幼兒時期的出現是十分的正常的,因為新生兒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一直接受的都是父母的教育和價值觀,他們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思考邏輯,大多數都是依靠父母給答案,他們跟著去做這樣的想法。而當父母問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的時候,往往孩子們給不出自己的理由。因為所有行為好像都是由父母某句話或者某個行為讓自己去做,而不是由他們自己思考之後而得出的結果,他們也並不是很能了解為什麼要這樣去做,這是一種對於所有事物的不理解。然後就是孩子們面對「挫折」的誤解,也許是父母的一句詢問,又或者是一句矯正他們的行為的語句,都會讓他們覺得十分的難以處理。而這個時候按照以往的一些「經驗」,孩子們選擇用眼淚來解決這一個事情,也許前幾次她哭的時候父母就會放棄詢問,然後去關心他為什麼而哭,有些性格比較直接的,可能就直接忽略孩子哭的原因,就開始罵起了孩子,只會哭著不做聲。
然後慢慢發展到只要孩子悶頭哭,溫柔點的父母就會安撫他,然後直接忽略之前問題,脾氣相對不好的就會指責他做的不對。而這個時候給他形成了一種想法,之前「挫折」好像得到了解決,久而久之這就變成了一種慣性思維,因為不管是指責和關心都忽略了孩子解決不了之前事務的事實,而這個時候的孩子開始習慣於用這種哭起來逃避之前問題的方法,已達到來解決所有他不能解決的問題的效果,慢慢的問題「消失」了,他也就認為他也解決了這些問題。
那麼當這種心態出現是應該要如何去解決?主要分為兩個方面:第一肯定是父母悉心的照顧和正確的引導。當孩子們習以為常的哭泣出現時,其實代表的就是,孩子想要混過去當前這個情況,不管是父母的關心提問還是質問,當孩子們感覺到他們不能解決時,孩子們就會用哭泣這個手段來解決。這個時候如果還讓孩子們保持著他們固有的思想,其實是對他們的成長是十分的不利的。父母不能有一種心態是孩子還小,以後再教育。而好娃娃要從小抓起這種思維才是可取的,好的品質和思考習慣,要從小就向他灌輸。這個時候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讓孩子開始懂得,遇見問題是不能逃避,不管你怎樣裝看不見,那個問題還是留在那裡。開始讓孩子們明白不能去逃避這個道理之後,在開始採用引導的方式讓他們開始學會如何使用自己的思維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全部都以父母的話為準。
可以剛開始父母交給他幾個非常簡單的任務,也許他辦的不夠漂亮,但實際上這個時候他是有自己的一些思維在裡面,而父母要做的只是引導他去做一些正確的事情,並告訴他父母是如何理解這句話,又或者如果是父母自己遇到這件事情會是要怎麼執行的。然後再問孩子聽過這些話之後的想法,就比如吃飯用勺子亂弄,不應該只是給一句冰冷冷的話告訴他應該怎麼去做。而是應該跟他講原因,之後再問他的理解和解決方案,如果他的解決方案跟父母的本來想法一致時,就要及時給出獎勵,讓他明白,哦,原來這樣做是對的。而且是他所能想明白的對,不像之前那種盲目的順從,減少「不順從」就會被父母討厭的錯誤思想而造成的壓力。
第二個方面改善教育環境孩子當前所處的教育環境,或者他所能接觸到的人,能讓他真正的開始學習和模仿一個相對正確的處事風格,正所謂言傳身教嘛,孩子們首先接觸到的一定是父母,再者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父母在這一方面應該多多注重。各個長輩之間的教育理念是否相同,不要讓孩子一直在迷惑自己怎麼做才是對的,當他不能解決的時候,又產生了用哭來逃避行為的想法,繼而又一直保持縮殼心理的思想。
如果孩子長期保持這種心理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首先第1個肯定是前面提到的巨嬰形態,就是當孩子長大了以後,他還是習慣於依靠父母來替他做決定,習慣性的把責任加在父母身上,然後這種習慣性的行為,往往也是他的父母,所給他帶來了一種心理暗示,就是他什麼都不用操心,他的父母什麼都可以潛學,他還只是個孩子。只要哭一哭,所有想要的東西都會送到自己面前,會發展到這一步的父母們一般都是會溺愛孩子的人,他們往往把孩子還小這類型的話掛在嘴邊,從來不想著去教育他們,學會獨立,學會自己解決問題。他們十分享受這種孩子們依靠他們的情況,這樣看來似乎也並無不妥,但是如果是這種類型的父母,真的要注意了,父母是不可能永遠陪伴孩子身邊的。作為一個父母,應該最先讓孩子懂得自我的重要性,而不是讓他只會依靠你。
第二個就是,長期以來,有些孩子會形成一種過分自卑的想法,他會直接認為自己什麼也做不成了,自暴自棄,然後什麼也不去爭取。這種想法在心裡發酵到嚴重的時候有可能會成為抑鬱,這聽起來很可怕吧,但實際上每個人都有一些小的心理疾病,這個時候的他會覺得世上的一切都不重要,因為他就是一個無能的人,只感受的到活在世界上的絕望。
看到這的父母也不要太悲觀,要時刻記得自己是孩子的後備助力,只要對孩子們進行了正確的引導和培養,就算出現縮殼心態也不要緊張,大人們有時候也會有逃避事情的想法,但是還是會抗下這份責任,所以很明顯重點是關注於事情如何解決,同時也要教會孩子們懂得這個重點,適當的放手也是為了讓他們更好的成長,不再是那隻只會縮在殼裡濕漉漉的「醜小鴨」,而是成長為那種敢於可以展翅飛翔的白天鵝。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孩子遇事動不動就哭怎麼辦?心理學:父母警惕孩子的「縮殼心態」
每次去朋友家總是會遇到下面這些場景:
「不要亂扒飯,乖,好好吃飯」孩子放下沾滿飯粒的勺子大哭
「寶寶,你有沒有看到媽媽的高跟鞋,是不是你又偷偷拿出來玩。」孩子站的板直,絞著小手,一言不發又開始掉起了眼淚
「這個算數題你都做錯幾次了,可以認真一點嘛?」孩子又開始一言不發,然後啪嗒啪嗒的掉眼淚。說實話,遇到這樣的情況,大多數父母都覺得有力使不出,先是懷疑是不是自己太凶或者是聲音太大,緊接著就是放緩語氣去詢問孩子到底怎麼了。
這時候孩子還是一直哭,什麼也不說。讓父母有種想幫他卻使不上勁的感覺,等他平靜下來,又是什麼都不說。跟孩子開玩笑說他是愛哭鬼,他也不會生氣,可是每次就會莫名奇妙的開始哭,停都停不下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這些個孩子格外的愛哭?這個年齡應該是孩子們牙牙學語最活潑的一個時期,可為什麼有些孩子卻容易遇到一些小事就哇哇大哭呢?大概上可以把孩子的這種行為映射出的心態,比喻為「縮殼心態」,把這種愛哭的小孩類比成雞蛋。
很明顯,孩子們都十分的脆弱,小小的批評和不如意便會讓他們喘不過氣來。就有點類似於鴕鳥心態,但是與鴕鳥心態不同的是,當遇到危險和無法處理的事情,他們往往用哭來解決,不過這兩種心態大同小異,本質上都是在逃避問題。
而這種心態到長大還無法改變的話,那就會對孩子們的生活造成嚴重了,有些孩子被父母溺愛著,不用去改變,漸漸的他就成為了巨嬰,什麼也不會自己解決。
為什麼會出現縮殼心態?首先這種心態在幼兒時期的出現是十分的正常的,因為新生兒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一直接受的都是父母的教育和價值觀,他們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思考邏輯,大多數都是依靠父母給答案,他們跟著去做這樣的想法。
而當父母問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的時候,往往孩子們給不出自己的理由。
因為所有行為好像都是由父母某句話或者某個行為讓自己去做,而不是由他們自己思考之後而得出的結果,他們也並不是很能了解為什麼要這樣去做,這是一種對於所有事物的不理解。
然後就是孩子們面對「挫折」的誤解,也許是父母的一句詢問,又或者是一句矯正他們的行為的語句,都會讓他們覺得十分的難以處理。
而這個時候按照以往的一些「經驗」,孩子們選擇用眼淚來解決這一個事情,也許前幾次她哭的時候父母就會放棄詢問,然後去關心他為什麼而哭,有些性格比較直接的,可能就直接忽略孩子哭的原因,就開始罵起了孩子,只會哭著不做聲。
然後慢慢發展到只要孩子悶頭哭,溫柔點的父母就會安撫他,然後直接忽略之前問題,脾氣相對不好的就會指責他做的不對。
而這個時候給他形成了一種想法,之前「挫折」好像得到了解決,久而久之這就變成了一種慣性思維,因為不管是指責和關心都忽略了孩子解決不了之前事務的事實,而這個時候的孩子開始習慣於用這種哭起來逃避之前問題的方法,已達到來解決所有他不能解決的問題的效果,慢慢的問題「消失」了,他也就認為他也解決了這些問題。
那麼當這種心態出現是應該要如何去解決?
主要分為兩個方面:
第一肯定是父母悉心的照顧和正確的引導。
當孩子們習以為常的哭泣出現時,其實代表的就是,孩子想要混過去當前這個情況,不管是父母的關心提問還是質問,當孩子們感覺到他們不能解決時,孩子們就會用哭泣這個手段來解決。
這個時候如果還讓孩子們保持著他們固有的思想,其實是對他們的成長是十分的不利的。父母不能有一種心態是孩子還小,以後再教育。而好娃娃要從小抓起這種思維才是可取的,好的品質和思考習慣,要從小就向他灌輸。
這個時候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讓孩子開始懂得,遇見問題是不能逃避,不管你怎樣裝看不見,那個問題還是留在那裡。
開始讓孩子們明白不能去逃避這個道理之後,在開始採用引導的方式讓他們開始學會如何使用自己的思維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全部都以父母的話為準。
可以剛開始父母交給他幾個非常簡單的任務,也許他辦的不夠漂亮,但實際上這個時候他是有自己的一些思維在裡面,而父母要做的只是引導他去做一些正確的事情,並告訴他父母是如何理解這句話,又或者如果是父母自己遇到這件事情會是要怎麼執行的。
然後再問孩子聽過這些話之後的想法,就比如吃飯用勺子亂弄,不應該只是給一句冰冷冷的話告訴他應該怎麼去做。
而是應該跟他講原因,之後再問他的理解和解決方案,如果他的解決方案跟父母的本來想法一致時,就要及時給出獎勵,讓他明白,哦,原來這樣做是對的。
而且是他所能想明白的對,不像之前那種盲目的順從,減少「不順從」就會被父母討厭的錯誤思想而造成的壓力。
第二個方面改善教育環境
孩子當前所處的教育環境,或者他所能接觸到的人,能讓他真正的開始學習和模仿一個相對正確的處事風格,正所謂言傳身教嘛,孩子們首先接觸到的一定是父母,再者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父母在這一方面應該多多注重。
各個長輩之間的教育理念是否相同,不要讓孩子一直在迷惑自己怎麼做才是對的,當他不能解決的時候,又產生了用哭來逃避行為的想法,繼而又一直保持縮殼心理的思想。
如果孩子長期保持這種心理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首先第1個肯定是前面提到的巨嬰形態,就是當孩子長大了以後,他還是習慣於依靠父母來替他做決定,習慣性的把責任加在父母身上,然後這種習慣性的行為,往往也是他的父母,所給他帶來了一種心理暗示,就是他什麼都不用操心,他的父母什麼都可以潛學,他還只是個孩子。
只要哭一哭,所有想要的東西都會送到自己面前,會發展到這一步的父母們一般都是會溺愛孩子的人,他們往往把孩子還小這類型的話掛在嘴邊,從來不想著去教育他們,學會獨立,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他們十分享受這種孩子們依靠他們的情況,這樣看來似乎也並無不妥,但是如果是這種類型的父母,真的要注意了,父母是不可能永遠陪伴孩子身邊的。作為一個父母,應該最先讓孩子懂得自我的重要性,而不是讓他只會依靠你。
第二個就是,長期以來,有些孩子會形成一種過分自卑的想法,他會直接認為自己什麼也做不成了,自暴自棄,然後什麼也不去爭取。
這種想法在心裡發酵到嚴重的時候有可能會成為抑鬱,這聽起來很可怕吧,但實際上每個人都有一些小的心理疾病,這個時候的他會覺得世上的一切都不重要,因為他就是一個無能的人,只感受的到活在世界上的絕望。
看到這的父母也不要太悲觀,要時刻記得自己是孩子的後備助力,只要對孩子們進行了正確的引導和培養,就算出現縮殼心態也不要緊張,大人們有時候也會有逃避事情的想法,但是還是會抗下這份責任,所以很明顯重點是關注於事情如何解決,同時也要教會孩子們懂得這個重點,適當的放手也是為了讓他們更好的成長,不再是那隻只會縮在殼裡濕漉漉的「醜小鴨」,而是成長為那種敢於可以展翅飛翔的白天鵝。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