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越來越成為一個人的門面,現在人發朋友圈之前,總是信誓旦旦的拋出 「我才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呢」,然後就默默等著有人點贊。生活中的我們總是口是心非。每當朋友圈發完之後,我們卻在焦急地等待別人的評價。舉個栗子,每次剪完頭髮,發個朋友圈,就等著大家發現。一旦有人說「不適合你哎」,或者「還是你以前的髮型好看,現在好醜」,就會覺得五雷轟頂、自信坍塌,好想死,想找個地縫鑽進去。每當失戀、失業、創業失敗的時候,感覺全世界都在嘲笑自己。叔本華曾說過,人性一個最特別的弱點就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這個弱點,就是人性中最大的自卑。
怎麼才能做到不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呢?比如像我這樣,之前被那麼多人噴,還活得好好的,每天吃麻辣燙還加兩顆滷蛋,死不要臉。其實,想要內心強大,就要重塑自己的思維方式。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
去年七八月剛來公司那會,我幾乎每天都被領導罵,精神壓力挺大的——連小龍蝦都有點吃不下了。當時真的覺得自己特別委屈。那時候,我讀了《正見》上的一段話,就釋然了。這本書上說,一切情緒都源於自私,它們都與執著於自我有關。這叫「我執」。「我執」是一種自我縱容,認為自己的生命比其他人的,都更艱難,更悲哀。佛學書非常高雅,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別太把自己當回事。你沒有你想像得那麼慘烈,那麼無辜。這完全罵醒我了。頓時覺得自己之前真特么矯情。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放大自己的委屈,放大自己的失敗。比如考研考砸了,不敢出去見人,覺得同學、朋友、親戚們24小時都在關注這件事,談論這件事。其實,人家也很忙的好嗎,有那麼多人需要親自嘲笑,撥給你的時間,不會超過5分鐘好嗎。美國教授馬克·鮑爾萊因說了一句話,值得反覆背誦:「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對於別人而言,根本毫無意義」。相信我,懂得這個道理,獲益終身。比如出糗的時候,本來極度尷尬呢,只要想想「誰特么認識我呀」、「誰特么在意我呀」,瞬間就能治癒。
不要不把自己當回事很多人之所以特別在意外人的評價,就是因為——我們所受的教育,從來不教我們,如何評價自我。我們已經習慣於活在別人的評價體系中。父母怎麼看待我們;老師怎麼看待我們;同學和朋友怎麼看待我們——這構成了我們對自我的認知。事實上我們也曾經有自我評定的。比如,每學期末要寫自我鑒定,但我們寫的都是「熱愛勞動,熱愛集體」之類的,都是學校要求的,老師愛看的,完全不說人話。我們甚至不由自主地去討好父母,討好老師,討好別人。一旦父母對我們有任何負面評價,我們就會深感恐慌。因為我們只知道如何做一個滿足父母期待的人,不知道如何做滿足自己期待的人。我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期待什麼。這太可怕了。學會評價自己,是我們人生中極其重要的功課。就像我,就深知自己就是新垣結衣·瘦·優雅·純潔·咪蒙。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就是理想中的自己。明確這個目標,不斷去靠近。至於在這個過程中,別人嘰嘰歪歪叨逼叨,去他媽的。是時候謳歌我們家胡歌了。30歲的時候,當所有演員都在爭奪影視資源的時候,他跑去演話劇了。別人都覺得他瘋了,他完蛋了。他毫不在乎。磨鍊好演技之後,2015年,憑藉《偽裝者》、《琅琊榜》兩部作品完全登頂,帥呆了好嗎。這時候,當所有大導演邀約他加盟大電影時,別人都以為他會趁著熱度,在電影圈發力,結果他選擇了去美國深造。他真的是中國人當中少有的,明白自己要什麼,然後堅定去做的人。
你要有錢,你要有愛
知乎上有人問,「你是什麼時候開始不在乎別人的看法的?」有個匿名網友的回答是:「有錢且有愛之後,主要還是第一點。」蠻精闢的。錢和愛,是人類安全感的兩大基石。有了這兩樣,你就比較容易內心強大,很難被別人的看法所動搖。首先,你擁有一定的掙錢能力,你就會擁有足夠的自信。很簡單,馬雲爸爸會自卑嗎?他會在乎我的看法嗎?——馬雲爸爸,快來打我的臉,大聲告訴我,你!在!乎!我!其次,你有穩定的關係,親情、愛情、友情,這會帶來強大的歸屬感,會讓你感受到自己被依賴、被需要,你會很有存在感,你會明白自己不可替代。就像柴靜在《看見》里說的,人世間的悲歡,就是由身邊的幾個人決定的。之前有個記者採訪我蠻長時間,開始她有點不懂,為什麼我可以坦然面對爭議,我告訴她,自從去年七八月密集看書之後,我就想通了。她覺得,這種問題,應該不僅僅是看書就能解決的吧。等她採訪完我周圍的所有人,她就說,你沒發現嗎,你這麼不在乎別人被噴,是因為你周圍的人真的很挺你。我的家人、同事和朋友,形成了一個很牢固的關係網,把我罩在裡面。所以我就會覺得,外界的誤解,跟我無關。如果你問,怎麼做到這一點呢?親情我們很難左右,友情和愛情我們可以自主選擇呀。一定要選擇三觀相投的人。那種你說什麼,他都覺得你在炫耀;你做什麼,他都覺得你在裝逼的人——就不要跟他們交往啊。不拉黑他們,難道留著添堵嗎?這世界變得很快,很多事我們都無法確定。我們唯一能確定的就是,不管你做什麼,都一定會有人罵你。 毛姆老師就說過了:我二十幾歲的時候,批評家說我野蠻;三十幾歲的時候,他們說我輕浮;四十幾歲的時候,他們說我憤世嫉俗;五十幾歲的時候,他們說我能幹;現在我六十幾歲了,他們說我淺薄。七十幾歲呢?應該是無欲無求吧。毛姆老師這麼深刻,還是被罵了一輩子,我們這些芸芸眾生,被罵一罵,有什麼關係。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注意力省下來,放在我們最在意的事情上——做愛做的事,睡想睡的人。最後,跟大家分享網上的一句話,我超愛的。「大部分時候,如果有人對你指指點點,他們基本上都是錯的。」
看清現實,認清自己,從評價自我開始
朋友圈越來越成為一個人的門面,現在人發朋友圈之前,總是信誓旦旦的拋出 「我才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呢」,然後就默默等著有人點贊。
生活中的我們總是口是心非。每當朋友圈發完之後,我們卻在焦急地等待別人的評價。
舉個栗子,每次剪完頭髮,發個朋友圈,就等著大家發現。一旦有人說「不適合你哎」,或者「還是你以前的髮型好看,現在好醜」,就會覺得五雷轟頂、自信坍塌,好想死,想找個地縫鑽進去。
每當失戀、失業、創業失敗的時候,感覺全世界都在嘲笑自己。
叔本華曾說過,人性一個最特別的弱點就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這個弱點,就是人性中最大的自卑。
怎麼才能做到不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呢?
比如像我這樣,之前被那麼多人噴,還活得好好的,每天吃麻辣燙還加兩顆滷蛋,死不要臉。
其實,想要內心強大,就要重塑自己的思維方式。
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
去年七八月剛來公司那會,我幾乎每天都被領導罵,精神壓力挺大的——連小龍蝦都有點吃不下了。
當時真的覺得自己特別委屈。
那時候,我讀了《正見》上的一段話,就釋然了。
這本書上說,一切情緒都源於自私,它們都與執著於自我有關。
這叫「我執」。
「我執」是一種自我縱容,認為自己的生命比其他人的,都更艱難,更悲哀。
佛學書非常高雅,翻譯成白話文就是:
別太把自己當回事。你沒有你想像得那麼慘烈,那麼無辜。
這完全罵醒我了。
頓時覺得自己之前真特么矯情。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放大自己的委屈,放大自己的失敗。
比如考研考砸了,不敢出去見人,覺得同學、朋友、親戚們24小時都在關注這件事,談論這件事。
其實,人家也很忙的好嗎,有那麼多人需要親自嘲笑,撥給你的時間,不會超過5分鐘好嗎。
美國教授馬克·鮑爾萊因說了一句話,值得反覆背誦: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對於別人而言,根本毫無意義」。
相信我,懂得這個道理,獲益終身。
比如出糗的時候,本來極度尷尬呢,只要想想「誰特么認識我呀」、「誰特么在意我呀」,瞬間就能治癒。
不要不把自己當回事
很多人之所以特別在意外人的評價,就是因為——我們所受的教育,從來不教我們,如何評價自我。
我們已經習慣於活在別人的評價體系中。
父母怎麼看待我們;老師怎麼看待我們;同學和朋友怎麼看待我們——這構成了我們對自我的認知。
事實上我們也曾經有自我評定的。
比如,每學期末要寫自我鑒定,但我們寫的都是「熱愛勞動,熱愛集體」之類的,都是學校要求的,老師愛看的,完全不說人話。
我們甚至不由自主地去討好父母,討好老師,討好別人。
一旦父母對我們有任何負面評價,我們就會深感恐慌。
因為我們只知道如何做一個滿足父母期待的人,不知道如何做滿足自己期待的人。
我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期待什麼。
這太可怕了。
學會評價自己,是我們人生中極其重要的功課。
就像我,就深知自己就是新垣結衣·瘦·優雅·純潔·咪蒙。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就是理想中的自己。
明確這個目標,不斷去靠近。
至於在這個過程中,別人嘰嘰歪歪叨逼叨,去他媽的。
是時候謳歌我們家胡歌了。
30歲的時候,當所有演員都在爭奪影視資源的時候,他跑去演話劇了。
別人都覺得他瘋了,他完蛋了。
他毫不在乎。
磨鍊好演技之後,2015年,憑藉《偽裝者》、《琅琊榜》兩部作品完全登頂,帥呆了好嗎。
這時候,當所有大導演邀約他加盟大電影時,別人都以為他會趁著熱度,在電影圈發力,結果他選擇了去美國深造。
他真的是中國人當中少有的,明白自己要什麼,然後堅定去做的人。
你要有錢,你要有愛
知乎上有人問,「你是什麼時候開始不在乎別人的看法的?」
有個匿名網友的回答是:「有錢且有愛之後,主要還是第一點。」
蠻精闢的。
錢和愛,是人類安全感的兩大基石。
有了這兩樣,你就比較容易內心強大,很難被別人的看法所動搖。
首先,你擁有一定的掙錢能力,你就會擁有足夠的自信。
很簡單,馬雲爸爸會自卑嗎?
他會在乎我的看法嗎?——馬雲爸爸,快來打我的臉,大聲告訴我,你!在!乎!我!
其次,你有穩定的關係,親情、愛情、友情,這會帶來強大的歸屬感,會讓你感受到自己被依賴、被需要,你會很有存在感,你會明白自己不可替代。
就像柴靜在《看見》里說的,人世間的悲歡,就是由身邊的幾個人決定的。
之前有個記者採訪我蠻長時間,開始她有點不懂,為什麼我可以坦然面對爭議,我告訴她,自從去年七八月密集看書之後,我就想通了。
她覺得,這種問題,應該不僅僅是看書就能解決的吧。
等她採訪完我周圍的所有人,她就說,你沒發現嗎,你這麼不在乎別人被噴,是因為你周圍的人真的很挺你。
我的家人、同事和朋友,形成了一個很牢固的關係網,把我罩在裡面。
所以我就會覺得,外界的誤解,跟我無關。
如果你問,怎麼做到這一點呢?
親情我們很難左右,友情和愛情我們可以自主選擇呀。
一定要選擇三觀相投的人。
那種你說什麼,他都覺得你在炫耀;你做什麼,他都覺得你在裝逼的人——就不要跟他們交往啊。
不拉黑他們,難道留著添堵嗎?
這世界變得很快,很多事我們都無法確定。
我們唯一能確定的就是,不管你做什麼,都一定會有人罵你。 毛姆老師就說過了:
我二十幾歲的時候,批評家說我野蠻;
三十幾歲的時候,他們說我輕浮;
四十幾歲的時候,他們說我憤世嫉俗;
五十幾歲的時候,他們說我能幹;
現在我六十幾歲了,他們說我淺薄。
七十幾歲呢?應該是無欲無求吧。
毛姆老師這麼深刻,還是被罵了一輩子,我們這些芸芸眾生,被罵一罵,有什麼關係。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注意力省下來,放在我們最在意的事情上——做愛做的事,睡想睡的人。
最後,跟大家分享網上的一句話,我超愛的。
「大部分時候,如果有人對你指指點點,他們基本上都是錯的。」